时瑞金融为CWT集团旗下的金融衍生品服务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差异化和增值服务。公众账号旨在帮助业内朋友增进对海内外金融行业,特别是衍生品领域的了解。欢迎关注、合作、交流与共享。

  以下文章来源于剑峰聊宏观

  ,作者剑峰

  分析经济动向 分享读书体会 闲聊逸闻趣事

  一、白银本位与明朝灭亡

  公元1581年,明朝宰相张居正颁布了“一条鞭法”,规定一切赋税和徭役皆用白银缴纳。从此,中国正式进入白银本位。白银本位实际上是银铜复本位,官方铸造的铜币主要在小额零散交易中使用,大额、进出口和境内跨地区交易使用的是白银。不过,明朝并没有统一铸造银币,而是任由海外铸造的银币和大大小小、需要称重的银块在市面流通。所以,白银本位实则是放弃了货币主权,是殷商以后2500年的货币制度大倒退。

  刚开始,明朝的白银主要来自日本等周边小国。西欧大航海之后,美洲(主要是墨西哥)的白银成为最主要来源。由于西欧控制了非洲、美洲和后来的印度,明朝的中国就被纳入到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全球金融贸易网络:西欧国家将非洲的奴隶运到美洲开采金银矿,又将美洲的白银输出到中国,换取中国茶叶、丝绸、陶器等传统农业手工业产品;再往后的清朝时期,英国将印度统一为一个殖民地国家,印度的鸦片即变成换取中国商品的手段。

  对白银的依赖意味着明朝政府放弃了自秦以来就拥有的货币控制权,而任由外部输入的白银主宰着经济运行乃至王朝更替。以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到亚洲的白银为例(下图),从1602到1629年,每十年输入量从7吨纯银上升到13吨纯银,但1630年开始突然下降至9吨。明末白银输入的减少造成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据说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前几个月,秀才蒋臣向明朝最后一任崇祯皇帝建议行钞(发行纸币),但为时已晚。1644年,崇祯皇帝在景山的一颗歪脖子树自缢。

  二、白银危机与清朝衰落

  历史就是很吊诡。清开朝之后,白银输入又突然增加。正是在1660-1795年白银输入的高峰时期,清朝历经了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1793年,英国女皇派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名义上是去恭贺乾隆皇帝80大寿,实际上是希望与清朝通商。在后来结集成册的《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中,描述了盛世之下清朝的真实景象:“他们没有抽水马桶,也没有正经的厕所……他们仅具有非常有限的天文和数学知识……”当然,还有更恶心和更糟糕的描述,这里就不用展开了。所以,尽管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但还珠格格之类的清宫剧不看也罢。

  1816年,英国又派了一位大使阿美士德去拜见清嘉庆皇帝。经过几个月海上航行,再经过自广州到北京的陆路水路,阿美士德终于折腾到了紫禁城脚下,但却因为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没见到皇帝:清朝官员要求拜见皇帝必须磕头,古板的阿美士德死活不肯。1817年,懊恼的阿美士德在返回英国途中,顺便拜访了被关押在圣海伦岛上的拿破仑。阿美士德请教拿破仑,可否用战争手段打开中国的大门?拿破仑回答道:英国也许会成功,但中国是一头睡着的狮子,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惊全球。这就是著名的“睡狮醒狮”论。

  实际上,在阿美士德出使清朝的时候,帝国正在经历又一场白银危机(上图)。在1811至1830年清嘉庆和道光年间,美洲爆发了一场赶走西班牙殖民者的独立运动,而产银的墨西哥是这场运动的中心。拉美独立运动直接导致世界白银产量的急剧下滑,由于当时西欧已经转向了金本位,所以,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清朝:白银减少致出口下降、鸦片输入至进口增加、贸易逆差扩大……最终的结果就是“银贵钱贱”。

  我们已经知道,白银本位实际上是银铜复本位。老百姓的收入,如农民卖粮的收入,都是铜钱,但交税是以白银。原先卖粮食得到1000文铜钱可以缴纳1两白银的税,但是,当白银价格不断上涨,甚至1两白银涨到相当于2000文铜钱时,就得卖双倍的粮食才能缴纳1两白银的税,老百姓于是陷入赤贫。不光老百姓,官员和士兵也是苦不堪言,因为朝廷发的薪俸按白银计算,然后以银钱兑换的固定比价发放铜钱。比如说,一个骑兵一个月的薪俸为2两白银,在白银涨价前,当发2000文铜钱。但是,到白银的市价涨到每两2000文时,朝廷依然按照1:1000的固定比价发2000文的铜钱,薪俸实际就降到了1两白银。薪俸大幅度下降进一步刺激了官府腐败,军纪也日趋涣散。

  由于对外贸易和跨区域贸易用的都是白银,白银短缺导致整个帝国的内外贸易瘫痪,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此时,昂贵的鸦片逐渐替代了白银在大额贸易中的货币功能。不仅英国人用之换取帝国的茶叶丝绸,而且,在帝国内部,鸦片也成为跨区域贸易的支付工具,以至于鸦片交易从广东一直延伸到了华北、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区域。帝国的人民既享受着吸食鸦片的快感,又将其用作贸易支付,这是当时中国人均鸦片消费量为英国人三倍的原因。

  在白银危机时期,皇上急切地想知道如何稳定摇摇欲坠的局面,帝国对文化思想交流的压制自然松动了。在众多为皇上出主意的人中,有一位叫做王瑬的浙江人。如同当年秀才蒋臣建议崇祯皇帝行钞,王瑬献上三条主意:第一,禁止白银流通;第二,发行纸币,赋税和官员工资都用纸币;第三,增加财政支出,用于兴修水利等工程。现在看来,王瑬的三条主张就是古代版本的MMT(现代货币理论)。所以,MMT一点都不现代。

  然而,在轰轰烈烈的拉美独立运动结束后,白银的输入逐步恢复,王瑬的建议因而没有被采纳,解放思想、放开言路的做法也随即逆转(有关晚清这段历史的有趣论述,参见林满红教授的《银线》)。往后就是一系列战争和动荡: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直至帝国覆亡。

  三、李约瑟之谜的金融解释

  在《大分流》一书中,美国历史学家兼汉学家彭慕兰比较了18世纪早期中国长三角地区和英国的经济技术状况,发现两地几乎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而长三角没有呢?他认为是因为英国有了“新世界”的资源,这些资源帮助英国走出了人多地少的马尔萨斯陷阱。

  然而,为什么英国人可以通过大航海找到新世界,而中国不行呢?彭慕兰只研究了故事的下半段、即16世纪后发生的事情。如果推到16世纪前的宋朝,如国外学者评价,“十四世纪的中国离工业化仅一步之遥”。可见,中国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机会窗口少则有数百年,多则有上千年,但最终都成枉然。

  要看完整的故事上、下半段,还是得回到李约瑟之谜,这一疑问又可以分为针对故事上半段和下半段的两个部分。

  李约瑟之谜的第一个部分是,为什么16世纪前的中国可以如此繁荣,却没有进一步发展工商业,从而早于欧洲进入工业化时代?答案是两个字:纸币。

  比较16世纪前汉、唐、宋三代,唐朝一直默许私人铸币,货币制度最为落后,但唐的绝大多数时期都允许工商业自由发展,文化上李白诗中“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日后再没有出现过;汉在汉武帝时期即统一铸币,货币制度优于唐,然则汉武帝末年商品经济凋敝,财政陷入困境,武帝最后不得不颁发《罪己诏》;宋有最为先进的纸币制度,文化上也有媲美于唐诗的宋词,但始终是凄凄惨惨戚戚。

  钱穆在《论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中评价了汉唐宋明清五代:“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因为纸币的出现在解决了古代帝王“钱荒”之虞后,使之更有资格压制民间的商业信用。典型案例就是纸币发行后不久、发生于公元1069年的王安石变法。变法前的北宋本来就是官营经济盛行的朝代,这场变法又通过所谓的“均输”、“市易”搞起了类似于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官府垄断了各种物品的生产和销售,民间工商业受到严重挤压,更别谈民间信用活动的扩张了。所以,变法58年后,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

  李约瑟之谜的第二个部分是,为什么16世纪后中国原地踏步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能效仿西方推动工业化呢?答案也是两个字:白银。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世界为了锁定地球的科技水平,将质子送到了地球。以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又遭遇到降维打击。白银便是西方送到古代中国的质子,然后就是将大一统中国降维打击成半殖民地的侵略战争。

  经济学中有一个词汇——“荷兰病”,讲的是上世纪80年代荷兰发现石油的故事。由于石油生产很容易取得收入,荷兰的大量生产资源就转到了石油产业,而制造业日趋衰落。输入到中国的白银也导致了严重的荷兰病。在民间,既然通过茶叶、丝绸这些传统农业手工业产品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海外白银收入,也就丧失了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在官府,既然有充足的白银税收,也就没有必要去解放思想、实施变革。

  回顾三千年东西方兴衰金融史,纸币过早地解决了皇上的烦恼,白银又成为让帝国得以昏昏然的麻醉药,能够促进资本积累、激发工业革命的民间信用终究被压制在萌芽状态。至于政府信用,在纸币时代被通货膨胀吞噬,在放弃了货币主权的白银时代更是无从谈起。三千年历史长河,东方曾经在科技、经济上全面领先西方,但就金融而言,路漫漫,其修远兮。

  P.S.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感谢您的积极点赞及转发!

  551篇原创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件仅供参考。本文件并非作为或在任何情况下被视为对任何资本市场产品的招揽;或购买或出售的要约或要约意图。本文件的内容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资本市场产品的投资建议。本文件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均以公开资料为依据,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时瑞金融在发布本文件时认为准确和可靠,但时瑞金融不能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时瑞金融不对因任何遗漏,错误,不准确,不完整或其他原因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不论是直接,间接或后果性损失或任何其他经济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期货合约、衍生品合约与商品以往的表现或历史数据并不代表未来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依据或担保。时瑞金融有权在不通知的情况下随时更改本文件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