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uters. 太难了!欧洲最大产煤国也缺煤 波兰民众熬夜抢购 拖拉机替人排队;欧洲蔬菜生产商也发出“警告”
9月26日,据CCTV4报道,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制裁的反噬作用令欧洲深陷能源危机。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智库布吕格尔经济研究所近日发布最新统计称,欧洲国家一年以来已经为能源危机额外支出了约5000亿欧元,这令欧洲国家的政府经济负担持续加重。
然而,随着冬天的临近,部分欧洲人也开始“慌了”。据央视财经25日报道,欧洲最大产煤国波兰也开始缺煤,波兰民众甚至为买煤熬夜排队,而那些没有储备煤炭的人,只能依靠焚烧树枝给家庭取暖。由于政府开始征收“天然气附加税”,部分德国民众只好囤积煤炭过冬。此外,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欧洲部分国家的蔬菜生产商正考虑停止温室种植。
机构:“欧洲已为此额外支出5000亿欧元”
据CCTV4今日报道,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智库布吕格尔经济研究所近日发布最新统计称,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欧洲多国为缓解能源危机、减轻家庭和企业重负推出纾困措施,包括向消费者发放补助、向能源企业提供支持等,共耗资约5000亿欧元。其中支出最高的英国为应对能源危机已拨款超过1780亿欧元。
布吕格尔经济研究所表示,欧洲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应对当前能源危机的手段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只会加深欧洲内部的经济分歧。如果无法在欧洲国家之间进行能源政策协调,欧洲国家为购买能源而产生的竞争将进一步推高能源成本,从而推高通胀,令欧洲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受欧盟对俄罗斯制裁产生反噬效应影响,欧洲能源供应紧张,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飙升。当地时间9日,欧盟能源部长特别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欧盟27个成员国能源部长同意尽快制定紧急措施,以缓解不断攀升的能源价格。欧盟委员会14日提议对欧洲能源市场进行紧急干预,以缓解近期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而欧盟能源部长计划于30日再次举行特别能源会议,讨论应对当前能源危机的措施。
波兰民众熬夜买煤,德国人也抢购煤炭
据央视财经报道,随着欧洲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欧洲国家争相寻找替代俄罗斯煤炭和天然气的供应方案,国际能源署预测,2022年全球煤炭销量总量将达到80亿吨,重返2013年创下的历史高位。
通常到了眼下的季节,住在波兰卡托维兹的拉斐尔早已做好过冬准备了,但如今,他连能买到煤炭的地方都找不到。
波兰民众拉斐尔·罗布:“我已经尝试买煤炭三个月了,还是买不到。”而那些没有储备煤炭的人,只能依靠焚烧树枝给家庭取暖。
波兰民众安娜:“今年我一点煤都没有准备,我们什么都没有,没有存货,仓库里也没有燃料。”
作为欧盟最大的产煤国,波兰70%的电力来自煤电,有大约380万个家庭依靠煤炭取暖。在波兰东部的波丹卡,因为担忧冬季缺少燃料,民众熬夜也要排队购买煤炭。
波兰民众彼得·马切耶夫斯基:“这儿离我家很近,我可以回去补个觉,但我的拖拉机得在这里替我排队。”
为了尽可能满足更多家庭的需求,一家煤矿从几周前就实行了两班制,周末也不停工。
最近,德国柏林的煤炭供应商恩格尔克的生意十分火爆,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往年来买煤炭的主要是住在老旧社区、只能用燃煤方式取暖的老年人,但今年,购买煤炭的新客户大量涌入。
德国柏林煤炭供应商弗里肖夫·恩格尔克:“来了一大批买固体燃料的新客户,这种情况前所未有。我们以前不认识这些客户,现在他们蜂拥而至,他们都想买煤。”
由于德国政府宣布从今年10月开始征收“天然气附加税”,照此标准,一个四口之家的能源开支将增加近500欧元(约合人民币3450元),在消费者看来,烧煤取暖显然是更省钱的选择。
德国民众让·布卢姆: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买煤,到目前为止,我一直用燃气取暖,用木头烧火炉。但随着天然气价格上涨,我现在想通过燃煤取暖,这样可以保持家里一整晚都暖和。
今年以来,欧盟国家煤炭进口大幅度增长。上半年欧盟煤炭进口总量为5760万吨,同比增长49.6%。7月份,全球海运动力煤进口量达到9780万吨,为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同比增长超过9%。
塞尔维亚煤炭运输船船主彼得·克莱伯茨:“在俄乌冲突之前,运送煤炭的船舶只占十分之一。而现在,这一比例上升到了五分之一。”
欧洲部分蔬菜生产商要停止温室种植?
据央视财经报道,据今日俄罗斯网站9月25日援引路透社的报道,由于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欧洲部分国家的蔬菜生产商正考虑停止温室种植,这将导致欧洲的食品供应进一步受到威胁。
报道称,由于电力和天然气价格飙升,使用温室种植蔬菜的农民已经负担不起高额的能源成本。有法国农户指出,在他们续签的2023年电力合同中,电力报价是2021年的10倍以上。一家德国蔬菜生产商也表示,受能源开支增加推动,其整体生产成本增加了30%左右,一些人正考虑放弃使用温室种植以尽可能降低成本。
而在西班牙,除了能源价格上涨外,化肥、包装以及运输成本的飙升使得蔬菜水果生产困境加剧。据报道,西班牙的化肥价格与去年相比已经上涨约25%。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